东北亚视野中的东北振兴:由林毅夫吉林方案想到的(下)

吴鹏

东北亚格局中的东北

我们今天再来回顾中东铁路、满洲铁路的经营,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想说:只有把东北放在东北亚的格局中,才能真正焕发东北的巨大吸引力。

无论是远东大城市哈尔滨,还是长春,还是大连,还是边境上的城市,其价值都不只是对着关内,而是要对着整个东北亚的大环境,是要在联通亚欧大陆的东段和腹地,才能真正能够发挥出独特的吸引力。

东北亚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无疑是被朝鲜战争彻底改变了。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西方世界两个阵营的对垒让这个地方对抗多于合作,交流互通也日益困难。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中国、蒙古、朝鲜、韩国虽然不属于一个区域经济组织,但有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的良好前景,建议设立一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东北亚合作方案。为此,1992年7月6日-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了东北亚四国区域合作项目协商会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在1991年8、9月期间派专家考察了中、俄、朝三国图们江口接壤地区,并于10月16日-18日在平壤召开图们江开发项目协商会。除中、蒙、朝、韩参加会议外,日本和俄罗斯亦以观察员身份与会(日、俄不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受援国,故不能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区域合作方案的正式参加国)。

中国由经贸部和吉林省派人出席了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会议提交了该署专家组的报告。报告认为,由于图们江口的重要战略地位,该地区的开发对全球经济贸易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组建议在该地区建设一个具有21世纪水平的集港口、机场、铁路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及东北亚的商业和金融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称这一工程为兴建世界上“第二个鹿特丹”,“再造一个香港”的“伟大创举”。据初步估算,该工程今后20年需投资300亿美元。

关于图们江口的开发模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组提出两个方案:

1. 中、朝、俄三国在图们江口接壤处,各自建立并管理自己的经济特区,但在政策、基础设施管理上实施协调。

2. 中、朝、俄各划出面积大体相等的一块土地(总面积一千平方公里或一万平方公里)在三国接壤处建立一个跨国经济特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认为,可以由国际财团负责筹资、承建并在建成后管理跨国经济特区的港口、铁路、动力和其他基础设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强调,只要有关国家达成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定,国际投资的前景“极为乐观”。

也就是说,放在整个亚欧大陆的尺度上,东边的这个区域原本是可以像西边的鹿特丹,南边的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一样具有想象空间。

我曾经两次前往朝鲜考察。一次是因为珲春战略,另一次是因为中朝共同开发与共同管理特区,实际上是在金正日后期两国共同推进的罗津特区。这个号称“朝鲜的深圳地区”在两国合作框架下,由我国地方政府抽调干部前往罗津特区组织开发区建设,从法律法规到开发融资全面借鉴。本来很好的趋势,结果被朝鲜新一轮权力交替带来的变化全盘打乱。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里,朝鲜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破局的时候。或者由于朝鲜拥核而开始和谈,或者由于崩溃而改朝换代,这都会给这个区域带来巨大的新发展空间。

东北亚地图,是当前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中韩日三国的高铁独自成网,如将其打通,经济利益将无法想象。如果朝鲜政权崩溃,或者是由于拥核而实现和平谈判,韩国的高铁网将很容易和中国东北高铁网连接上,渤海隧道,日韩隧道的价值也将获得极大提升。

东北的价值,不能脱离东北亚的视野而独立实现

在参与东北地方城市战略的过程中,其实已经一再地感受到这一点。从黑河到绥芬河,从大庆到哈尔滨,从长春到珲春,从沈阳到丹东。今天的东北振兴,缺少地不是支持政策,也不是招商引资方面的创新合作,而是站在东北亚的尺度上,提出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设想并能够付诸实现的能力。至少不能低于俄国人和日本人的视野,也不能只在中国地图的范围内看待发展的潜力。

只有在这个立足点上去进行谋划,才有可能发挥出东北基础设施完备,工业体系完备,农业和生态价值完备的价值,才能真正吸引地缘政治和区域开发的长线投资者来打通国内国外的关联,去做一些真正有想象力的布局。而只有这种尺度的布局开始落地,当这样的图景开始被人接受,才会真正带动东北人留下来,带动新的投资者进来,带动新的人口导入。只有人口导入,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考虑新的产业是什么。

人是观念的产物。在“一带一路”图景的激励下,已经有那么多的企业到了巴基斯坦,到了中亚,到了非洲,到了中东,东北的投资环境再恶劣,也比这些地方好。让东北失去了吸引力的,是缺乏了想象空间。

上个世纪之初的俄国和日本,都是站在东北亚的角度在考虑东北。今天我们所期待的,能够带来新指望的东北振兴方案,也必须要对东北亚未来二三十年的局势进行预判,进行准备,进行布局,并且有所行动!

东北吴鹏振兴林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