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视野中的东北振兴:由林毅夫吉林方案想到的(上)

【前言】林毅夫的吉林方案引发了热烈争论。争议的焦点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给吉林开出的药方,包括大力发展轻工(如纺织、家电和消费电子)产业,批评者认为这种思路脱离了对产业发展历程和地缘经济的基本考量,有把吉林带偏的危险。

作为一位从事区域战略咨询的从业者,参与过东北三省的一些城市和区域发展项目,也曾经两次进入朝鲜,考察并探讨其经济特区的开发,看完林毅夫方案之后的最大感受:东北问题不能局限在东北地区来看,产业问题也不只是产业结构要素比较和招商来解决,人口的结构决定了地区能够选择的发展路径,而人口结构的改变则需要放到更大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来谋划。

今天我们谈论东北衰落或者振兴的参照系经常选择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共和国长子的地位;而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之初,东北就已经是东北亚大开发的热土。如果不把东北亚地缘政治博弈中俄国对中东铁路的经营,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经营纳入视野,就不能清晰地看到东北地区在近现代进程中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相应的,如果不放到东北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格局中去审视,东北振兴就只是东北人自己的事,只有放到东北亚新一轮博弈的关键位置上,才能够吸引全国以及国际的关注,才能带来新一轮人口的导入,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做一个论述。

林氏方案最引发争议的地方是什么?

林氏方案提出了根据吉林省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的建议:

大农业产业集群

大健康产业集群

现代轻纺产业集群

现代装备产业集群

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

其中引发最多争议的是关于现代轻纺产业的提法。方案中提出:“为了解决目前吉林省300余万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迅速扩大出口,因此劳动力相对密集型和以出口导向的纺织产业是首当其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浙江纺织服装产业联合转进计划”、“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吉林-广东家电与消费电子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等地区对接合作进行轻纺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计划。

批评者认为,浙江、广东之所以能够发展轻纺有着历史上的原因,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全国优质劳动力的输入,再加上入世的因素,导致了沿海地区的轻纺高速发展,这也的确是亚洲四小龙地区完成第一波工业积累时候的有效路径。但是如果说因为沿海地区、亚洲四小龙地区走过这一路径就要再让吉林来模仿的话就有些刻舟求剑了。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东南亚,是类似孟加拉这样的地方,东北成本再低也不如这些地方低,政策再优惠也不如这些地方关税、配额带来的优惠多。所以中国已经经历过这一波浪潮的企业主们正在大量地把钱和工厂投入到湄公河三角洲,投入到柬埔寨、菲律宾,甚至是非洲东海岸等地方,而很难再往东北转移了。

信息电子和家电也在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要么继续往海外转,要么也是在往河南、重庆等劳动力输出的大省转移。说到底,产业还是再跟着人走,要么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要么有丰富的劳动力。所以东北的问题,还是要解决人为什么要来的问题。气候其实不是问题,今天的条件比百年前好过太多,如果百年前就能够吸引国内外的移民源源不断涌入关外,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那个时候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

铁路:观察东北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理解俄国、日本与中国围绕东北亚的地缘博弈,铁路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从中东铁路到满洲铁路,从张作霖时期的铁路网再到今天的高铁网络,反应出不同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

中东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沙俄开发远东的核心战略,而中东铁路就是经营远东的战略举措。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把亚欧大陆的东西联动起来,给远东带来了繁荣。靠着铁路带来的劳动力与资金技术,西伯利亚一跃成为俄国的主要农牧业基地,到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谷物产量已占全国的17%。同时,西伯利亚的工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满足修路需求应运而生的采煤业、木材加工业、冶金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乃至拉动了整个俄国的经济。

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时,为了寻求一条快速到达海参崴的通道,制定了从外贝加尔使铁路直接穿过中国领土,主要是穿过蒙古和满洲北部的计划。

1897年,中东铁路动工。几年时间里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森林和河流滩地上,像海市蜃楼般的出现了教堂,餐馆,酒店,剧院,学校,工业厂房。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竣工,干支线全长2489.2公里。其干线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出绥芬河,与俄后贝加尔铁路及南乌苏里铁路两面首尾相接;支线自哈尔滨经长春直达大连、旅顺口,长940多公里。

这条铁路的修筑推动东北进入了早期近代产业工业,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集镇随即出现。俄罗斯人也从东面绥芬河和西面满洲里蜂拥而至。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旧俄贵族、企业家、白军将领以及职员、医生等流亡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人来到中国。正是由于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大动脉,使得哈尔滨成为东北亚的国际化大都市。

满洲铁路

俄国在东北亚的经营让日本坐不住了。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以及西伯利亚,是日本觊觎亚欧大陆的首要目标。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总结过二战之前的日本战略,“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

日本对中国的攻击就是从东北开始,应该说日本早期的战略是经过了审慎的准备和部署的,比如接管中东铁路之后对于满铁的经营,绝对是对一国一个地区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的典范,直到今天,满铁调查局留下的对东北乡村、土地、经济、民俗、地理、物产等方面的研究仍旧汗牛充栋,而且水平极高。非常值得今天在做地区调研的人深入学习。和俄国一样,日本对东北的经营也是放到东北亚的格局中来考虑。

直到今天,尚且有战争研究论者推论,如果日本当时专注于经营东北,而不是妄想吞并全中国的话,也许不会陷入到跟中国的全面战争之中。而如果日本专心经营东北/东北亚,说不定会经营出一个新的均势格局来。

敬请期待本文下篇。

东北吴鹏振兴林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