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大家了解加拿大矿业的国际地位、投资环境和投资误区,2018年2月20日上午,界面新闻联合加拿大灰熊研究院、加拿大乐活网、《高度》周刊和UBC大学UHUBOR信息平台,邀请卑诗省矿业专家召开了“矿业专题沙龙”。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根据沙龙讨论内容撰写的系列报道,此文为第三部分。)
每个国家都有特殊国情或敏感地带。外来投资者如果不深入了解,掌握这些特殊国情或敏感地带,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法律纷争,轻则伤筋动骨,重则血本无归。具体到加拿大,原住民应该是最特殊和敏感的一个群体,任何外来企业投资,尤其矿产企业投资,一般都绕不开原住民。而在大多数投资者看来,原住民是最不容易打交道的,也是最令人头疼的。如何与原住民协商合作,乃是加拿大矿产企业的第一等难题。
长期从事矿业管理的李世林先生,曾担任加拿大埃尔拉多黄金公司中国区总裁、赛尔温驰宏矿业公司首席执行官,对于如何与加拿大原住民友好协商、和平共处,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在“灰熊加拿大矿业沙龙”上,分享了自己对原住民的独特看法。
首先,原住民是矿产开发绝对绕不过去的。李世林先生介绍说,有外来投资者认为自己的采矿点与原住民距离很远,想尽力避开原住民,以便节省不必要的精力和麻烦,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在加拿大,开发矿石、油气、森林等自然资源都绕不过原住民。2014年,加拿大最高法院明确判决,凡涉及原住民传统土地的开发计划,必须征得原住民同意。
2014年以前,加拿大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权,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卑诗省Tsilhqot’in部落反对林业开发,并向当地法庭提出上诉。诉讼反复,长达十几年。2014年5月,加拿大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宣布原住民只要能够证明持续在某一土地居住,并且是该土地唯一居民,就能拥有该土地所有权。
根据Tsilhqot’in判决,政府或能源公司在原住民土地从事开发,必须通过沟通、补偿或谈判获得原住民许可,否则原住民有权阻止任何在所属土地上的开发活动。原住民部落在加拿大境内星罗棋布,遍及各个角落,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资源开发,都必须与原住民进行协商,征得他们的允许。
其次,原住民是讲规则、讲人情、讲道理的。李世林先生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长期与原住民打交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介绍说,原住民“不会堵路、挖管道、割电线,不会任意侵占或侵犯他人财产,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很多老百姓,更守规矩”,“原住民遇到问题,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谈判,二是到法庭去控告。”原住民这种特点,其实非常符合工业管理专家的思维。工业管理专家喜欢按规则办事,最担心的就是别人“不按套路出牌”。
在李世林先生眼中,原住民其实是一个社区问题。在中国,企业解决与周边社区的矛盾,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邀请政府介入,第二种是雇佣社会力量交涉,第三种是与社区进行谈判、共同协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外资企业在中国,多采用第三种解决方案。加拿大社会权力结构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国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如果企业操作得当,将第三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活学活用,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拿大企业、政府和原住民之间,是一种特殊的权力结构关系,李世林先生称之为“内平等的三者制约关系”。在这个权力结构中,政府不能逼迫企业或者原住民做什么,不做什么;原住民不能为所欲为,暴力抗议企业或政府;企业当然更不能耍奸使坏,损害政府或原住民利益。有些社区和议题可能还有媒体与非政府组织介入。所以,从权力结构来说,政府、原住民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成为“老大”。
企业如果遵循内平等的相互制约原则,并充分了解原住民的人情和特点,完全能够实现共同开发、可持续性发展。李世林先生强调,加拿大原住民与西人或其他民族既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他们讲人情、讲道理,不一样的是,他们较少功利性,不像西人那样,完全以利益为驱动,秉持僵硬的底线,信奉“利益交换”原则;也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利欲熏心,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
不过,原住民内部是一个民主选举授权体制,酋长的个人意志、认知、威信与原住民民众意见分散、多元和个别执拗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谈判时特别需要注意的。
最后,中国人与原住民打交道有优势。在加拿大,无论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对原住民问题深感棘手。如何与原住民部落构建良性互动关系,是加拿大相关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不过,在李世林先生看来,相较于西人,华人与原住民打交道更有优势。
众所周知,历史上西人对北美原住民的殖民战争,给原住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尽管加拿大政府极力弥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向原住民进行政策倾斜,但是时至今日,历史的伤口仍然不能愈合,原住民对西人存在天然不信任和抵触。同时,西人奉行“商业利益交换”模式,缺少人情沟通,非常生硬。华人与原住民之间既有没有历史包袱,又信守“人情+利益交换”文化,更容易被原住民接纳。
李世林先生表示,他代表企业与原住民进行协商时,遵循的就是人情加利益交换、追求共同发展模式。对于原住民合理的经济要求,公司不仅答应,而且还往往加倍给予;对于他们不合理的经济要求,公司则坚决拒绝。久而久之,原住民意识到,这个公司是讲人情、讲道理的,既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又能够顾及他们的合理利益。交往几次以后,双方就会形成良好互信,走上相互支持、相互依赖之路。
原住民大都性情直爽,一旦认可或信任他人,就不会锱铢计较。李世林先生讲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们公司与某原住民部落进行谈判,按照以往的行业惯例,有些谈判内容非常棘手。为了争取谈判成功,李世林先生与团队成员精心准备,设计了多套应急预案。谈判开始不久,李世林先生征得对方同意,准备出外抽一根烟,同时热情邀请对方尝试一下中国烟的味道。对方稍作犹豫后,接受了邀请。
令李世林先生没想到的是,有了“抽烟”这个引子,双方在屋外谈得异常投机,瞬间成为了好朋友。回到谈判桌上,原住民首领不再纠缠细节,完全接受了李世林先生拟定的谈判方案。原住民就是这样,企业代表如果方式不当,他们会将细枝末节当作“大事”来谈;如果方式得当,他们可能根本不看细节,爽快签约。
当然,李世林先生提醒说,任何模式或套路使用过头,都会弄巧成拙。原住民确实讲人情,可是如果企业代表故意设计一套“人情”,利益色彩太明显或设计某种“陷阱”,都有可能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总起来说,作为外资公司,与加拿大原住民打交道确实不容易。能够与原住民形成良性互动的外资公司,仍然属于少数。但是,从李世林先生的管理经验来看,只要理解原住民的规则和人情,尊重他们的利益和诉求,也不是克服不了这个难题。
作者: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