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ilitate the exchange of research, education, business, and culture

碳交易市场-不容错过的机遇和挑战 (III)

Helen Zhang

未来的碳市场有多大?

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而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大市场。由此可见,不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碳交易市场都将成为潜力巨大、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新兴金融与贸易战场。

更重要的问题是,理论上来说,碳市场中的碳价格应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平均社会成本。这一社会成本不仅包括节能减排带来的一系列技术成本,碳市场的交易成本,还应包括碳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食品生产、基础设施破坏以及其它负面作用所产生的成本。而当前全球主要碳市场的碳价从1美元/tCO2e到13美元/tCO2e不等,其中90%的碳市场定价少于10美元/tCO2e,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的碳价格,都很难在未来15年内超过美国审计总署(US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所估计的碳排放的社会成本32-71美元美元/tCO2e。因此,各界都预期全球各地的碳排放价格将会呈增长趋势,尽管增长速度和时间轨迹会所差异,整个碳交易市场的经济体量将比想象中还要大。

碳市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从全球和长远发展来看,气候协议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和能源领域。《巴黎协定》的讨论、签署与批准过程,已经向各个碳市场传递显著的信号,未来碳市场的建设,覆盖范围会更广,市场规模更大,参与主体更多,交易产品更加多样,这对于各行业、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改变,都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旧的化石燃料时代将被终结,将有更多的资本转向节能技术改造、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获、碳储存等碳减排相关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的投资与开发,成为碳市场上出售减排额度并获取巨大收益的卖方。这也意味着传统能源行业的变革将加快,石油、煤炭等领域将面临更多的环境成本和管治,并且伴随高碳能源补贴的取消和资本撤离,中国传统发电企业的行业垄断和价格补贴格局势将打破。对化石燃料消耗过于依赖的企业将面临高成本的减排,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或产业升级转型,将成为碳市场上购买配额完成履约的主力军。

拥有优质碳资产(碳配额和可用于配额抵消的CER、CCER)的公司或企业可以直接通过碳交易兑现获利,而拥有绿色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技术的公司与个人可以通过转让自愿核证减排量来取得收益,生产绿色新能源(风能、光能、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等)的公司可以通过专项减排项目开发增加盈利,拥有先进能效管理方案、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可以通过对高排放企业提供技术更新改造与信息化管理服务获益,碳交易市场平台提供方(碳交易所)也将得到交易费和佣金收入。

随着碳排放权作为商品的属性不断加强,以及碳市场的愈发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看中了碳市场的商业机会。碳市场将吸引期权、期货、远期等衍生产品加入,刺激碳金融、碳咨询、碳核查等行业发展,围绕着碳资产管理的产业链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机遇,包括碳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设计与管理、碳项目投资、碳交易中介、碳数据盘查与审核、碳项目咨询、碳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碳市场法律服务、碳管理证书培训等。

碳交易市场的高速发展也必然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和新的就业发展机会。碳市场建设方、各参与方急需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快储备专业人才队伍,为参与碳市场建设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从国内市场角度来看,不论是节能技术评估、能源消耗审计、更新技术改造、新能源技术开发,或是工业、交通、建筑等产业转型或升级,还是围绕着碳资产管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乃至政府机构与市场监管部门,拥有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必然会抢占先机。而从全球碳市场角度来看,掌握最先进专业技术、精通多种语言交流、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能力与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际化人才,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有志于进入碳交易市场从业的个人而言,根据不同的方向,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与气候政策有关的背景知识如《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评估报告等;与碳交易原理和碳市场机制有关的基础知识;与能源有关的专业知识如能源动力、环境工程等;与碳汇有关的专业知识如造林学、森林管理、遥感技术、碳计量等;与碳咨询有关的专业知识如经济管理、统计学、供应链管理等,与碳资产管理信息化有关的专业知识如物联网、工业信息化、数据监测、智能化分析等;与碳金融有关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碳期货、碳融资、碳债券、碳保险等。

结语

美国未来研究院(Institute of the Future)的发起人罗伊·阿玛拉(Roy Amara)曾经就技术革新提出过一个阿马拉法则——我们往往会高估一项技术的短期影响力,而低估了这项技术的长期影响力。的确如此,低碳技术、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技术与碳交易机制等,都已经不是新的话题了。当它们最初出现的时候,市场曾经出现一些追逐的热潮,产生过高的期望,但由于环境和发展时机不成熟,其经济性、可行性以及回报率有待时间验证,又趋于平淡步入低谷,很多人甚至觉得它们不会对生产、工作乃至生活方式产生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时间过去,大浪淘沙,有理由相信,这些都是符合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必将给人类的未来带来长期、重大影响的技术与手段,即将迎来稳步爬升与成熟发展的高峰期。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严峻挑战的漫长历程中,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先进的科技技术来帮助与支撑。全球低碳转型已成为定局,站在这样的风口,不论是国家、行业、企业还是个人,身在全球命运共同体中,何去何从,相信市场会帮助我们作出选择。

(Helen Zhang, Guangyu Wang,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UBC大学林学院碳市场项目研究组研究报告 )

您也许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