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资本的崛起:资本过剩时代的机会
管理权与控制权之争是永远的难题。干活的人没钱,而有钱的人未必是最好的干活的人,他们的合作创造了繁荣,也带来了麻烦。当他们合作得好的时候相得益彰,当他们方向不一致的时候则往往会让一个好企业烟消云散。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比如曾经的华润与万科,领导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让第一大股东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扮演安静的美男子,而雄厚的实力也让野蛮人没有兴起觊觎之心,当然最好的安排!然而这种建立在个人信任之上的安排毕竟是不稳固的,一次人事调动转眼就让这种关系灰飞烟灭。
在资本市场上,自身有价值又控制权高度分散,也不能寄希望于别人不来进攻。一旦对方在资本市场上收集了足够的筹码,他就有完全充足的理由要求他的权力,无论王石欢迎不欢迎,在现行制度下这就是规则。
所以在现在的状态中,就只能这样了。但就像英国脱欧一样,程序是大家认可的,但结果有可能是大家不一定愿意看到的。这种状况有可能被改变吗?
我在这里谈论的并不是说要改变现行的规则,而是说有没有可能改变未来的规则。在一个资本短缺的年代,资本决定了最大的话语权;但假如我们将要进入的,是一个资本过剩的时代呢?
假设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以前要获得一笔上千万的投资,他的选择余地是很小的,能够给他钱的人不多,所以他要接受业绩、对赌等一系列的条款,不少时候正是这样的条款逼得他夺路狂奔,动作变形;换个角度,如果他找一百个一人出二三十万的投资人呢?如果这些投资人的预期不只是财务回报,还对他的作品有很强的需求呢?
结果显然会不一样。
资本分好坏吗?很多人认为不分,但我认为要分。这并不是从道德的层面在考量,而是从创业者/融资者的需求来说的。单纯追求资本回报率的资本一定会推动着企业经营者涸泽而渔,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而相对来说追求多重回报而非单纯资本利得的资本就是好资本。
这样的资本以前很少,现在很多,而且他们没有投资的渠道。他们原来的选择无非楼市股市,现在的选择也无非理财基金,他们未来的出来在于股权市场。
这些资本不同于专业眼光的大资本,他们预期没有那么高,他们谈判能力没有那么强,他们的回报可以以多种方式体现,他们的利益可以和经营者利益正相关。
当这些消费者手中的资本被以一种有效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时候,一种新的对于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就构建起来了。
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帮忙而不添乱,长期的关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所以对于一支优秀的团队,他们并不谋求取而代之,因为他们觉得专业的人做得更好。
这样一股力量的积累,是创业者面对资本市场的时候又多了一个选择。虽然他们现在效率还不高,现在能量还不大,但谁也不要小觑这股力量,他会在未来获得爆发式的增长。
二、地产行业:期待颠覆式创新
地产行业是过去三十年发展最快的行业,积累了最多的资本,也积累的最大的矛盾。在强大的惯性作用下,当前中国的房产库存量和潜在供应量已经可以装下三个中国的人口。当人们发现房产的投资价值下降,购买意愿下降,去库存压力空前巨大,所有人都被绑着在战车上,一大批在过去一二十年中赚到钱的中小地产商正在把他们的积累压在了最后一个项目上,地方政府寄希望于土地收入,还有银行等一系列金融机构的都深陷其中,这个问题有解吗?
地产的价值取决于人的价值,当众多的投资者只是投资了一个固定的房产而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的时候,对于他来说就只能寄希望于租金或者是升值。而只有当他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身份同一的时候,当以地产为载体经营起社群的时候,才真正能够发挥出载体的多重价值。真正实现房地产+商业,+文旅,+休闲,+健康,+养老的目标。
行动快的地产经营者已经想到了众筹,当地产商、金融机构、商家和消费者以众筹的方式被组合在一起,大的物业正在被一种新的“类Reits”的形式减轻了持有压力,并且让利给消费者,消费者找到了投资渠道,也丰富了物业的内容。
以前的地产是先盖房子,再找客户;这其中不仅有着周期上的错配,付出了巨大资金成本,后期消化用户,再构建社群也将很长的消化周期。而众筹的思路是,先找人,再找钱,这些人本来就是一群人,本身就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只是借了这个载体而已。为什么杨众筹说众筹适合重资产,因为物业的持有可以由这些消费者/投资者来持有,他们自己的消费在为自己持有的物业产生增值。
地产洗牌中,谁先学会了这个玩法,谁就抢先获得了存活下来的船票。
三、王石的第三条道路
在三十年的地产狂飙中,王石把万科带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上;一个理想的下半场故事并不是如何做一家赚钱的公司,而是如何再做一家领跑的公司。在地产这个资本密集,规模堆头意味着竞争优势的行业,再按照以前的方式太难。
抓住资本过剩时代所出现的新机遇,抓住行业洗牌的新机遇,迅速建立起一个数百亿规模,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建立稳固关系的新公司,才有可能继续在这个行业有故事可讲。
众筹,将会给这样治理规范,公开透明的良治公司团队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众筹很容易解决投资者和消费者之前的统一,但最为困难的是找到好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尤其是在地产这样高度复杂与专业的行业,单有资本,但有消费能力,如果没有专业的操作团队,失败是必然的,而且纠纷也是必然的。
大胆假设:每个区域找200个地产及上下游企业老板,每人投资500万,众筹10亿。十个区域即可合计100亿资金,二十个区域就是200亿,这些资本和王石团队合作,才能让这些不控股的管理层能够安心干活,充分发挥,而不担心大股东的任性。
参与者除股权投资收益外,获得了众筹企业的业务(下游企业)或品牌管理输入(同业,共同品牌),获得洗牌时代的生存机会。而这些参与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也让他们不像小股东那样容易被大资本收购筹码。
再具体到每个地方的项目上,同样可以以中国式众筹的方式,不是先集资和卖房子,而是先选人,形成了社群,再众筹,最后把这样关于这个人群所需要额服务,养老、教育、休闲、健康、医疗等,再落到载体上。这样的载体,才不会成为空城和鬼城,这样的载体,才真正具有使用价值,也因此具有投资价值!
如果地产行业仍旧像过去三十年一样发展的轨道上,王石应该难以有再次引领的机会;而当这个行业正在发生转向的时候,原本处在最为领先位置上的领军人物突然发现,有可能反而走在了另一条领先的道路上。
王石,无论是在地产界还是在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中,都是标志性的人物,而万科的团队也是一家难得的管理规范的公司。我们在这里这样一番假设,并不只是要为某个人献策,而是在探讨在资本过剩的市场中,在行业转折的浪潮中,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个能够实现对于那些所谓的好的资本,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小投资人,同时也是消费者的群体,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而顺便来说,若是王石们看到了,抓住了这个趋势,也可以获得一次“重新下场”甚至是“王者归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