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ilitate the exchange of research, education, business, and culture

孩子来北美求学,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Bella Chi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踏入北美追逐他们的求学梦。也有许多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毅然放下自己在国内的事业,陪伴孩子来到北美读书。但是来了之后,北美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体系的差异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措手不及。2018年2月25日,加拿大灰熊研究院联手加拿大乐活网,UHUBOR共享平台为大家邀请到了著名大学教授、UBC现任大学招生官、爬藤家长和华裔大学毕业生共同探讨新移民家长应该如何在北美规划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活动现场

活动由王蕾女士主持,邀请到的嘉宾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毕晓涛,UBC土地与食品系统研究生院副院长许兆民,UBC林学院副院长王光玉,SFU商学院企业管理系终身教授赵斌,UBC现任招生官吴蓉,家长代表易小丁,家长代表龚妍以及华裔大学毕业生代表Alice Wang。同为家长的王蕾女士风趣的形容这次活动是作为“家长”的职业培训,希望能通过嘉宾的对话给家长更多启发。

为什么孩子的规划应该从5岁开始?

UBC林学院副院长王光玉教授提到,5岁是孩子开始上幼儿园的年纪,家长从孩子开始上学时就应该着手帮助孩子规划未来。不过王光玉教授特别强调,他所说的“规划”和“计划”不同,规划是主动的,而计划是被动的。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被计划好的,包括孩子的教育,家长只要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教育孩子。而在这边,没有这样统一的计划,家长就需要更好的了解孩子,了解这边的教育体系,帮助孩子规划一个适合他的成长路径。在北美,规划非常重要,否则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但是规划不是死的,而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时调整的,所以这和让孩子多去尝试并不矛盾。

王光玉院长致辞

孩子刚从中国过来,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Alice Wang 作为华裔大学毕业生代表为大家从学生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感受。 Alice八年级来到加拿大,之后一直在加拿大上学并获得了UBC双学位。她初中刚来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融入加拿大社会,她的体会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一般孩子刚过来,家长比较担心的是语言和成绩,但是Alice觉得中学从国内过来的小孩,成绩和语言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环境,找到朋友。另外她也提到,从国内过来的学生需要适应这边更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在国内有计划体系管理,有老师班主任监督,但是到了这边,更多的是自己的自觉和主动,在北美老师的身份主要是引导者。如果孩子不能很快的适应这种转变,家长就应该担负起监督者的责任,帮助孩子过渡。当然家长不用过度的焦虑,Alice相信孩子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只要给他们一些时间和耐心,他们是可以很好的融入北美社会的。

Alice Wang发言

对于大学或者研究生才来北美读书的孩子,UBC土地与食品系统研究生院副院长许兆民教授说最重要的就是英语能力,因为在北美大学中,有些课程是没有课本的,学生必须在上课时认真记录上课内容,如果英语水平不行,不要说是理解,听懂都会有困难。另外一点就是学生来到这边,需要多和老师沟通交流,因为这边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更没有班主任,有些时候一百多人的大课,老师上完一学期都不一定能记住每个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提问和交流。正因为教育体系不同,来这边上学的孩子,不单单应该注重学习,同时需要知道怎么和老师沟通,怎么和同学沟通以及怎么和社会沟通。许兆民教授提到,多在课外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多去参与了解这边的社会活动,能让孩子更快的融入。

许兆民教授发言

如何选择专业和申请大学?

加拿大SFU商学院赵斌教授从自己的经历讲起,讲到她是如何尝试和寻找,最后遇到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适合她的专业和职业的故事。同时她通过一些管理学的理论,为大家分析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该如何正确择业。赵斌教授借用奥地利管理顾问兼教育学家Peter Drucker的话说,“少之又少的人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他们的最终正确择业”,所以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尝试非常重要。让孩子多尝试,犯错没关系在尝试中,孩子会慢慢清晰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最后形成他/她的未来规划。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需要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

赵斌教授发言

那么如果确定了专业,像UBC这样的名校招生时招生官会看重什么?现任UBC招生官吴蓉女士介绍,UBC现已通过了招生政策的变化,对今年12年级的学生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会从今年11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政策不是变难了,而是UBC之后将会更系统全面的评估学生。目前UBC招生主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政策调整后,招生会有三重的评估,第一是整体评估;第二是看核心课程;最后一步是看最最核心的几门课程。吴蓉强调不论什么专业,英文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英文学习很重要。同时吴蓉提到,现在政策调整的越来越综合,而且考量的因素也非常多,所以并不存在如一些教育机构提到的模板,而且作为招生官,他们也并不希望看到死板套路的文章,而是希望在招生时看到能够很好的展示自己的真实原创文章。总结来说,11年级和12年级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申请。在申请时,学生应该更好的挖掘自己,从自身出发,通过文章更好的给招生官展示自己。

吴蓉女士发言

同时赵斌教授补充道,有些孩子在进入学校后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和当初预想的不一样或者并不适合自己,感到非常沮丧。这时候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帮助孩子一起面对解决,而且在北美大学换专业并不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

作为家长代表的龚妍女士刚刚把她的孩子送入哥伦比亚大学,她在讲述她的教育之道时提到,她的孩子小时候很调皮,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已经读不下去了。于是她就带着她的孩子来到了温哥华,一开始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很多课的成绩都是C,她戏称她的孩子是“C娃”。在后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总结几个最关键的点,一是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从而激发孩子,发掘他的潜力。二是需要关心和陪伴孩子,使孩子的状态更好,更自信。另外家长还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寻找资源,甄别资源和匹配资源。不要跟风,而应该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应材施教。同时龚妍女士提到,孩子的学习生活是他们自己的,家长只是作为辅助和配角,而不应该越位。她在教育孩子时的准则是“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她觉得自己的角色是参谋,助手和作为母亲的陪伴

龚妍女士发言

同为家长代表的易小丁先生培养了两个非常优秀的女儿,一个在UBC医学院,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先赞同了之前各位嘉宾的观点,然后他提到了“10000小时定律”,即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时间投入,所以他认为,小时候多尝试,在找到了属于孩子自己的方向时,就要帮助孩子投入其中,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同时他补充道,家长除了要了解小孩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之外,还需要去帮孩子看这个方面有没有市场。另外他提到家长需要在关键的时间点上提醒和督促孩子。

易小丁先生发言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毕晓涛教授指出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孩子的身心教育。家长不光要关心孩子的成绩,还需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遇到过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后来因为心理原因而不得不退出,他在感到惋惜的同时越来越发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毕晓涛教授发言

未来的教育

在谈到未来的教育和如何培养未来人才时,毕晓涛教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如果能找到并发挥孩子的长处,那他们的未来将会是成功的。另外毕晓涛教授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能够承受失败,要有良好的心态,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无论他再怎么优秀,比他优秀的依然大有人在。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是在孩子未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是竞争的、是残酷的,但往往成功的人,都有非常宽阔的心胸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毕晓涛教授说,希望家长转换观念,成功的标准并不仅仅是学习和事业,而是孩子享受他们的人生。

活动现场

王光玉教授总结道,中国的教育,还停留在工业社会的水平,是标准化的流水线,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一般高,如同商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北美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交流能力、特点和特长。未来的教育将会和现在的非常不同,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已不是只有在大学才能获得的了,因此大学和高等教育将会更注重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点击链接观看沙龙完整视频:http://edu.uhubor.com/

您也许还喜欢